top of page
mizoguti.JPG

溝口悠貴

1111660 資訊管理學院

​心得

我主要負責的部分,是訪談實際留學生的心聲,以及為了客觀掌握留學傾向所做的數值分析。在訪談中,我接觸到了許多單憑數據無法窺見的多樣化實際體驗,例如:關於如何與日本人社群互動,有人抱持著能獲得安心感的正面意見,也有人則陷入了可能因此妨礙與當地交流的掙扎。

在數值分析方面,我深刻體會到要將這些個人經驗以何種傾向視覺化是多麼困難,同時也認識到客觀依據的重要性。

在整個製作過程中,我時刻提醒自己,不要陷入「歸屬社群是好是壞」這種非黑即白的二元論,而是要始終「從多元側面進行客觀的分析」。

我期盼這項研究能傳達台灣留學的複雜性與深度,並為未來的高中生提升他們對留學的理解有所助益。

​横山翔大

1111662 資訊管理學院 

​​

本研究始於對「留學期間,日本學生交流究竟是好是壞」的疑問,並認識到在赴台留學人數增加的背景下,探討此主題的迫切性。特別在文化鄰近的台灣,社群所帶來的「安心」與「逃避」的雙重功能,值得深入考察。透過結合量化與質性數據,我得出結論:留學成果並非由「是否加入社群」決定,而是取決於「如何策略性運用」社群。數據明確證實,社群可成為極具破壞性的「陷阱」(超高頻率迴避型),亦可轉化為支持個人成長的「戰略性武器」。

研究分析將學生分為「策略型」、「適度・平衡型」與「超高頻率・迴避型」三種參與類型。數據客觀地呈現了過度參與對語言能力造成的負面影響,並揭示了情緒性依賴導致「自我厭惡」等內在矛盾。這也促使我反思自身在留學期間曾有的依賴傾向,並體認到留學成果完全仰賴於個人的「戰略」與「主體性」。此研究最大的價值,在於將個人的經驗與掙扎,提升為具備學術合理性的實踐性結論。

本研究導出了「最大化留學價值」的策略性流程:初期應將社群視為「安全網」,進行適度利用;中期則必須「進化」為能動性參與者。具體而言,應轉向「專注於資訊」的策略型,或成為「能動性生產者」(指導、運營),透過產出經驗來最大化成長價值。我深信,這項研究成果能作為有益的指引,幫助未來赴台的日本學生「提升經驗解析度」,並將我的「戰略性分析能力」運用於未來職涯發展,持續解決複雜的現實問題。

​心得

taiyo.JPG

​上原多一陽

1111666 資訊管理學院

心得

在進行本研究的過程中,我最深刻的體會是:「處理數據,其實就是在面對一個個真實的人生。」
對日本人社群的評價,在不同學生之間呈現出高度分歧。然而,在多次訪談中,我逐漸意識到,每一份回答背後,都藏著留學生在異鄉奮鬥的不安、期待、喜悅,以及成長歷程。研究不僅是蒐集數字,更需要有能力去理解並接住這些故事——以謙遜與尊重的態度面對每一段人生經驗。

本研究中特別重要的一點,是避免落入「日本人社群好或不好」這樣的二元結論。事實上,社群參與並不會自動提高或降低留學價值。真正造成差異的,是學生個人的參與方式、動機,以及在社群外的行動選擇。如果我帶著預設立場去詮釋資料,就不可能看見這些複雜的結構。因此,在處理所有訪談時,我始終保持中立——無論是正向經驗還是負面經驗,都盡量以同樣的距離與態度去理解、整理與分析。

此外,在量化資料與質性訪談之間來回穿梭,也是我得以接近核心問題的關鍵。僅靠數字,無法理解為什麼語言能力沒有提升;僅靠情感,也無法掌握職涯意識提升的具體背景。透過交叉驗證,我發現留學生在不同時期(初期/中後期)對社群的使用方式會「進化」——前期將其作為「安全基地」,後期則將其轉化為「成長引擎」。而這種關係的變化,正是留學價值差異的核心原因。

更重要的是,本研究也讓我習得一個關鍵的研究態度:「質疑理所當然。」
在留學生圈中,人們常說「跟日本人混會退步」「社群會造成依賴」。但資料告訴我,這並非普遍真理。對某些學生來說,社群是束縛;但對另一些學生,它卻是強大的資源。重點不在於判斷好壞,而在於理解:「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差異?」

透過這項研究,我重新認識了「看見數據背後的人」的重要性。問卷上 1 到 5 的分數背後,是在台灣的孤獨、安心、挑戰與成長。正因為如此,研究者必須時刻提醒自己:
要仔細地聆聽、仔細地閱讀、仔細地處理,保持對每位受訪者的敬意。

這些心得,不僅是本研究的收穫,也將成為我今後處理資料、理解世界、並將洞察回饋社會時的重要指南。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