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析結構Ⅰ
社群參與對 5 項留學指標的影響
本研究為使「留學體驗價值」此一多義概念可被測量與分析,根據訪談數據,對以下 5 項具體指標進行了操作性定義:
-
學業: 註冊選課、作業/報告、考試、研究活動等,學術領域的效率性與成果。
-
語言: 主要為中文(及英文)的習得程度、使用機會、實際應用能力的提升感受。
-
職涯: 求職活動、實習、社會人脈建立、未來職業觀的形成等,對中長期職涯的影響。
-
適應・精神: 留學初期的孤獨感與不安的減輕、面對異文化壓力的應對、精神穩定的程度。
-
成長: 包含上述 4 項,透過整體留學體驗,對自我效能感、主體性、領導力、多元文化理解等的內在變化感受。
針對 Q1「日本學生社群的參與模式可如何類型化?」的問題,分析 150 份訪談數據後,發現社群的參與模式並不均一,可根據「參與頻率」和「所屬動機」這兩軸,分類為以下的 3 種明確類型(模式)。
-
參與頻率: 「每月 1 次」「每年數次」「僅活動時」「僅獎學金申請時」 等,刻意維持在低頻率。
-
所屬動機: 以「求職資訊」、「職涯發展」、「獎學金資訊」、「專業領域的利基資訊」等,所屬目的極為明確且具功利性。
-
解釋: 此類型並非為了情感連結(安心感)而參與社群,而是將其視為達成個人目標所需的「資源」或「資訊來源」,進行明確的「利用」。這是最獨立自主的參與模式,應稱之為「策略性所屬」。
-
參與頻率: 「每月 1~2 次」「每月 2 次」是主要區間。
-
所屬動機: 以「減輕孤單」、「順利交友」、「提升修課與作業品質」等,留學初期適應與學業效率化為主要目的。
-
解釋: 此類型是本研究中的最大多數(Majority)。其特點是,既享受社群的益處,也自覺其弊端(日語環境),並會在訪談項目 I 欄(距離感・平衡)中提到「平日與當地朋友活動」「參加台灣人社團」等,有意識地與「外界」環境取得平衡。
-
參與頻率: 「每週 3 次」「每週 4 次」「幾乎每天」,頻率極高。
-
所屬動機: 以「討厭孤獨」、「因為輕鬆」、「只是隨意」等情緒性、迴避性的動機為中心。
-
解釋: 此類型可解讀為處於「依賴」狀態,將社群視為「目的」或「避難所」,而非「手段」,試圖將生活中的幾乎所有事情都在社群內完成。儘管樣本規模小,但作為留學失敗模式極具啟發性。
類型別:5 項指標的影響(Q2 的回答)
針對 Q2「各類型分別對留學體驗價值的 5 項指標造成何種影響?」的問題,本章將根據訪談數據的分析結果,詳述 3-2 定義的 3 種類型,分別對 5 項指標造成哪些不同的影響。
對「學業」指標的影響
結果(事實): 【策略型】和【平衡型】對學業指標產生了明確的正向影響(C 欄評估為「高」或「4」)。另一方面,【依賴型】則會壓縮學業時間,造成負面影響。
解釋(意涵): 分析發現,正向影響存在兩種性質上的差異:
-
基礎性・效率性價值: 【平衡型】所獲得的價值,包括「註冊選課的支援」、「作業/報告的效率化」、「學分制度的理解」等,這些是順利開展留學生活基礎學業的價值。
-
專業性・高度價值: 【策略型】所獲得的價值,包括「研究室論文共享」、「教授的應對策略」、「專業領域的展示機會」等,這些是獨自難以取得、能連結至更高層次學術成果的價值。
此結果顯示,社群對於學業而言,不僅僅是資訊交換的場所,更可作為提供高專業性資源的樞紐。
對「語言」指標的影響
結果(事實): 語言指標與社群的參與頻率(接觸日語環境的頻率)呈現明顯的負相關。【依賴型】被斷言為「低」、「致命性的負面影響」、「完全沒有進步」,影響極為嚴重。【平衡型】散見「中」的評估,且自覺有「容易逃避到日語」的風險。【策略型】的回答則多數斷言為「沒有影響」。
解釋(意涵): 此結果明確指出,留學期間語言學習的成敗,並非由「是否加入社群」這個單純的二元對立來決定。【策略型】之所以能斷言「沒有影響」,其根據在於他們在 I 欄(平衡)中回答了「在打工處被迫使用」、「專注於台灣人的社團」,這表明他們有意識且徹底地將語言習得的主要戰場確保在社群的「外部」。換言之,研究強烈暗示語言能力的停滯,並非由社群所屬本身造成,而是由於個人戰略失誤,即因所屬社群而怠惰於確保「外部環境」(亦即中文使用環境)所致。
對「適應・精神」指標的影響
結果(事實): 【平衡型】和【策略型】對適應・精神指標產生了明確的正向影響(例如:「減輕孤單」、「安心感有助於專注學業」)。然而,在【依賴型】中,雖然他們尋求「安心」,卻出現了「眼前是安心,但同時也有焦慮感」、「安心,但卻自我厭惡」等反向的結果。
解釋(意涵): 這突顯了社群所提供「安心感」的雙面性。對於【平衡型】和【策略型】而言,「安心感」是留學生活的「基礎」或「安全網」,它作為「向外界(台灣人社會)挑戰的手段」而發揮作用(例如:「有『逃避處』的安心感,反而促使他們敢於嘗試與台灣人交流」)。另一方面,對於【依賴型】而言,「安心感」本身成為了「目的」。結果導致留學的主要目標(語言、成長)被忽略,進而產生了新的精神負擔(焦慮、自我厭惡),陷入負向循環。因此,社群的精神支持僅在它作為「手段」時,才能對留學價值產生正面效益。
對「職涯」指標的影響
結果(事實): 【策略型】是以「求職資訊」為主要目的而加入社群,並獲得了明確的正向成果(例如:「連結到日商企業的內定」),達成了目的。【平衡型】在留學初期沒有意識到,但升上高年級後,社群功能轉變為提供「求職・實習資訊」、「社會人士接觸點」等職涯價值。【依賴型】則回答「負面影響(一無所獲)」,完全沒有與職涯發展相關的活動。
解釋(意涵): 研究顯示,職涯指標的影響強烈受到「目的意識的有無」與「留學階段(時期)」這兩個變數影響。特別是【策略型】的案例表明,社群不僅僅是交流場所,在台灣這種特殊環境下的求職活動中,它能夠強大地發揮資訊資源集中的「樞紐」(Hub)功能。
對「成長」指標的影響
結果(事實): 【依賴型】的 C 欄評估為「低」,無法感受到「成長」,這與前述的語言、學業停滯和自我厭惡相互關聯。【平衡型】(R 群)和【策略型】(S 群)則多數獲得「4(高)」或「高」的評價。
解釋(意涵): 「成長」是本研究中的綜合性指標。在本章的分析階段,首先確認了「依賴型」的參與模式會嚴重妨礙「成長」感受。那麼,【平衡型】和【策略型】學生所感受到的「成長」具體指的是什麼?特別是分析【平衡型】(R 群)中給予「成長=5(最高評價)」的學生後,浮現了一個不同於本章 3 類型(頻率・動機)的新分析軸—「參與的深度(能動性)」。關於此「成長」指標最大化的詳細分析,將在下一章(第 4 章)中再次論述。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