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結論與提言

本研究的結論

 

透過本研究得出的結論可歸納為以下四點:

第一、 社群所屬的利弊並非由「是否加入」決定,而是由「參與模式(類型)」決定。

作為對 RQ1 的回答,留學生的參與模式被明確分類為「【超高頻率・依賴型】」「【適度・平衡型】」「【低頻率・策略型】」三種類型。正是這種類型,成為決定留學價值影響的主要變數。

 

​第二、 社群並非「陷阱」,而是可以進行風險管理的「戰略性武器」

作為對 RQ2 的回答,第 1 章中提出的「社群是語言無法進步的陷阱」這一俗說,被證實僅適用於【依賴型】的限定性現象。大多數的【平衡型】和【策略型】透過「確保外部環境(打工、社團)」,有意識地管理(迴避)了「語言」指標上的風險。在此風險管理的前提下,社群對於除了「語言」以外的 4 項指標——「學業(基礎・專業)」、「適應・精神(基礎)」、「職涯(機會)」、「成長(實踐)」——提供了獨力難以獲得的強大正向影響,是最大化留學價值的「戰略性武器」。

 

第三、 社群的價值會隨著留學生的成熟而「進化」。

作為對 RQ3 的回答(流程分析),社群的功能被證明不是固定的。在留學初期,它作為提供「適應・安心」的防禦性「安全網」(Safety Net)發揮作用;在中・後期,它進化為提供「職涯・專業性」的攻擊性「跳板」(Springboard),其價值是伴隨留學生需求而變化的動態資源樞紐。

第四、 留學中的「壓倒性成長」僅能透過轉變為「生產者(Producer)」來達成。

本研究最大的創見在於解明了「成長」指標最大化的機制。只要停留在從社群中「接收」(消費者)資訊和安心的立場,留學價值的「成長」將會在一定程度(自我評價「4」)上停滯不前。自我評價給予「5(最高)」分的學生,其共同點是擁有能動性地轉變為向社群「提供」(生產者)價值的經驗,包括「參與營運」、「LT 登臺」、「指導後輩」等。這種「產出的責任」正是極大地提高留學生自我效能感與領導力、最大化留學價值的決定性因素(Critical Factor)。

本研究的提言

​基於本研究的結論,我們針對兩類對象(未來留學生,以及支援者),提出旨在最大化留學體驗價值的實踐性建議。

 

1. 對未來高中生/留學生的提言(戰略性活用的手冊)

本研究的主要目的,在於消除未來高中生對「是否該加入社群?」的模糊不安,並「提升留學的解析度」。為此,我們提出以下 4 點具體的行動指南:

1. 避免「依賴」,設計「平衡」

你應該問的不是「是否加入」,而是「如何加入」。本研究所揭示的最壞失敗模式是【依賴型】。若僅因「輕鬆」或「孤獨」等動機而只與日本人相處,則語言指標勢必會受損。請有意識地將語言習得的戰場(台灣人社團、打工、語言交換)確保在「社群的外部」。這是活用社群的最低限度、卻也最為重要的「前提條件」。

 

2. 留學初期,毫不猶豫地依賴「安全網」

完全沒有必要固執地「不與日本人接觸」。在留學初期,社群提供的「安心感」和「選課/生活資訊」,是構築你留學生活「基礎」的最有效「武器」。在此階段,你應作為「消費者」,最大限度地利用社群來消除不安和提高學業效率。

 

3. 留學後期,將其當作「跳板」徹底利用。

一旦適應了留學生活,就應提高對社群的要求水準。它不再是尋求「安心」的場所,而是獲取「職涯」和「專業性」機會的「踏板」。你應抱持【策略型】的觀點,尋求「求職資訊」、「實習機會」、「與社會人士或研究生接觸點」,將社群「利用」來提升自己的附加價值。

 

4. 從「消費者」轉變為「生產者」。

這是本研究所指出通往「壓倒性成長」的唯一途徑。如果你擁有可以貢獻給社群的東西(經驗分享、專業知識、協助營運),請轉變為「輸出」(Output)的一方。無論是 LT 演講、活動企劃/營運、指導學弟妹、或在社群媒體上發布資訊——這「關鍵一步」是將留學品質從「體驗」轉變為「成長」的最確切過程,它將賦予你「責任」和「自信」。

​2. 對大學關係者/社群營運者的提言(支援的設計)

本研究的發現對支持留學生的國際事務處和社群營運者,提供了重要的啟示。

 

1. 支援的「兩階段」設計

 

留學生支援不應該是單一化的。如本研究 (階段分析)所示,留學生的需求是「進化」的。

  • 初期支援(安全網): 徹底執行注重於新生「適應」的「防守型」支援,例如選課諮詢、生活手續協助、心理輔導等。

  • 後期支援(跳板): 大力擴展滿足高年級學生「職涯」和「專業性」需求的「進攻型」支援,例如求職研討會、社會人士交流會、專業領域的 LT 大會等。

 

2. 設計讓學生能成為「生產者」的「機會(舞臺)」

 

這是本研究的核心提議。最大化留學生「成長」的支援,並非提供周全的照顧(被動性支援),而是有意識地設計並提供讓他們能作為「生產者」積極發揮作用的「機會(舞臺)」。

例如,舉辦 LT 大會、公開招募營運人員、導入導師制度、專案企劃競賽等,創造讓留學生能夠「產出」、「承擔責任」並「貢獻他人」的場域。這才是促進他們內在成長的最高階支援形式。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