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​分析結構Ⅱ
價值最大化的過程

分析軸 I:時間軸(階段)所帶來的價值變遷​

第一個分析軸是「時間(留學階段)」。透過對訪談數據(A 欄:留學期間、學年)進行時間序列的比較分析,結果顯示,留學生對社群所追求的價值,以及社群實際提供的功能,會隨著留學的階段(時期)不同而產生明確的「進化」。

1.留學初期(〜1 年):防禦性價值(安全網, Safety Net)

結果(事實): 在留學初期(半年〜1 年、大學 1〜2 年級)學生的訪談中,社群價值的相關論述強烈集中於特定領域。具體而言,包括「減輕孤單」、「避免孤立」等精神支持;「居住、交通的即時資訊」、「手續陪同辦理」等生活支援;以及「選課諮詢」、「作業共享」等學業基礎支援。

結果的解釋(意涵): 這結果意味著,在留學初期階段,社群針對 5 項指標中的「適應・精神」和「學業(基礎)」指標,提供了防禦性(Defensive)的價值。對於在陌生土地上正面臨語言與文化障礙的留學生而言,社群發揮了先行研究 所指出的同胞網絡的「壓力緩衝劑」功能。用本研究的術語來說,社群的作用是防止精神孤立、提高初期繁雜手續效率的「安全網」(Safety Net)或「生活基礎建設」。這可被解釋為將留學生活的基盤從「負(不安・混亂)」提升至「零(穩定・常態)」的不可或缺的過程。正是這種基礎的構建,保障了後續留學生活的整體穩定與迎接挑戰的意願。

2. 留學中・後期(2 年以上):攻擊性價值(跳板, Springboard)

結果(事實): 相較之下,在適應留學的中・後期(2 年以上、大學 3〜4 年級、研究生)學生的訪談中,所提及的價值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。言論轉向更專業且發展性的內容,如:「求職・實習資訊」、「社會人士接觸點與營運經驗」、「LT 登臺與技術共享」、「論文・研究資訊共享」、「產業理解」等。

結果的解釋(意涵): 此結果顯示,社群的功能隨著留學階段的推進,發生了從「適應・精神」到「職涯」和「學業(專業)」的質性轉變。其功能也從防禦性的「安全網」進化為攻擊性(Offensive)的「跳板」(Springboard),用於提升個人專業性、職涯發展並獲得附加價值。這與留學生自身的心理需求,如同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所示,從「安全・歸屬(初期)」朝向「自我實現(後期)」高度化發展相吻合。這暗示著社群並非單一功能的群體,而是一個極具動態性的存在,能夠根據留學生的成熟度提供多樣化的資源(資訊、人脈、機會)樞紐。

分析軸 II:「成長」指標的關鍵:參與的深度(能動性)

第二個分析軸是本研究中的核心發現——「參與的深度(能動性)」。雖然第 3 章分析顯示【依賴型】的「成長:低」,但【平衡型】與【策略型】在「成長」感受上的差異並不明顯。然而,透過將 C 欄(「成長」評價)、G 欄(「活動內容」)和 H 欄(「影響」)進行詳細比對分析,發現「成長」指標的高低,決定性地取決於社群參與的「深度」——亦即「受動性(Passive)」或「能動性(Active)」,影響程度甚至高於參與頻率或動機(3 種類型)。

1. 受動性參與(消費者):獲得適應與滿意度

結果(事實): 【平衡型】的大多數學生活動和【策略型】學生活動,主要集中在「參加聚餐/交流會」、「在選課諮詢會上提問」、「在 LINE 群組中接收資訊」等行為。

結果的解釋(意涵): 他們的立場可定義為社群所提供「安心感」、「資訊」和「機會」的「接收者(受動性)」,即「消費者(Consumer)」。這種「消費者」的參與方式,如第 3 章所示,對於「適應・精神」的穩定和「學業」的效率化極為有效,是提高留學「滿意度」的合理且重要行為。然而,仔細審視訪談數據(C 欄)發現,這一群體在「成長」體驗價值的自我評估多數停留在「4(高)」,暗示他們尚未達到更高層次的突破,即本研究所稱的「壓倒性的成長」。

2. 能動性參與(生產者):獲得「壓倒性的成長」

結果(事實): 本研究中最重要的發現是,在訪談數據(C 欄)中,給予體驗價值「成長=5(最高評價)」的學生,不論其類型(平衡型/策略型)或參與頻率如何,都存在明確的共同行為。他們沒有停留在「消費者」立場,而是有意識地轉變為「向社群提供價值(能動性)」的立場,即「生產者(Producer)」,包括「參與活動企劃與營運」、「LT(短講)登臺」、「擔任後輩諮詢或導師(Mentor)」、「協助橫丁營運」等。

結果的解釋(意涵): 正是這種轉變為「生產者」的角色,成為了最大化留學「成長」指標的決定性因素(Critical Factor)。這是因為成為「生產者」的行為,是為自己課予了與單純「體驗」不同層次的「責任」和「產出」。H 欄(影響)的回答具體揭示了這種機制:

  • 「LT 登臺/發表」直接連結到「產出能力・自信心提升(UP)」。這種經驗不僅是輸入資訊,而是以能傳達給他人的形式重建,並在公開場合發布(發送),極大地提高了當事人的表達能力與自我效能感。

  • 「活動企劃/營運」連結到「組織營運能力 UP・自信獲得」。目標設定、角色分配、時間管理、處理意外等一系列過程,培養了課堂上無法獲得的實踐性領導力與問題解決能力。

  • 「後輩指導/導師」產生「領導力 UP・充實感」。指導他人是將自身知識最深入地系統化的過程,同時也藉由被他人依賴而培養了責任感與自我肯定感。

由此可見,「消費者」僅止於獲得「適應」和「滿意」,而「生產者」則是透過為社群課予「產出、責任、貢獻他人」,從而獲得了內在的「壓倒性的成長」。

本章小結(Q3 的回答)

根據本章的分析結果,對序論中設定的 RQ3「留學價值最大化的社群活用流程為何?」提出明確的回答。

留學價值的最大化,並非透過特定的社群「所屬」這種靜態狀態(Static State)來達成,而是透過留學生自身的動態行動(Dynamic Process)來達成。

該過程由以下兩個軸線構成:

  • 時間軸的進化: 留學初期將社群作為「適應・安心」的安全網來利用;中・後期則作為獲得「職涯・專業性」的跳板,策略性地「區分利用」社群功能。

  • 參與軸的轉變: 從單方面接收「資訊」或「安心」的「消費者」立場,能動地「轉變」為自行「營運」、「發表」、「支援」並向社群提供價值的「生產者」立場。

根據此分析結果,可推論留學價值的最大化,特別是「成長」指標的最大化,取決於留學生自身主動「轉變為生產者」的這一「關鍵一步」。

bottom of page